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路徑導航:首頁 - 25G藍光電影 - 喜劇片
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
  • 中文名稱: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
  • 英文名稱: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 產品編號:BD-1872
  • 商品版本:英
  • 碟片規格:BD25 x 1
  • 商品類型:喜劇片
  • 商品機種:25G藍光電影
會員價格:85 元
購買數量:
瀏覽次數:235
備註說明:◎字幕:英/中

商品介紹

波拉特其人,哈薩克斯坦國家電視臺的王牌主持人是也。雖然在哈國家喻戶曉,但愛家的波拉特還是快樂地和家人住在小村莊裏--上有勤勞老實的父母,下有高居“哈國風塵小姐排行榜”第四的漂亮妹妹、幾個如花似玉的老婆和兩個深得乃父真傳的兒子。

儘管已經成為了哈薩克斯坦排名第六的播報員,波拉特對新聞事業還是有著更廣大的追求,於是,在國家情報局的推動下,波拉特和胖胖的電視製作人阿紮馬特巴格托夫一起踏上了探訪“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文化學習之路。扛台攝像機、提個麥克風,簡單打理了些行裝,波拉特就奔向了神秘的西半球。

雖然看起來就像個找不著北的鄉巴佬,見人就老湊張香腸嘴要親面頰,還總愛街頭採訪些嚇死人的問題,波拉特還是決心拍出具有震撼性意義的“紀錄片”回去報效父老。而且私底下,他此行還有著更“艱巨”的任務--娶夢中情人好萊塢豔星帕米拉安德森回去當第N任老婆。

一句話評論

一部非常邪惡的喜劇,帶來了一個全新的電影類型,以此為開端,這種類型的電影隊伍一定會不斷壯大。 ——《電影評論》

有很多讓你覺得不自在的情節,影片本應該拍得更有趣才對。 ——《西雅圖郵報》

觀眾最應該注意的是要時刻克制自己,小心看影片的時候笑到抽筋。 ——《費城週刊》

幕後製作

【一個虛構的人物所經歷的真人真事】

薩莎拜倫科恩(Sacha Baron Cohen)是HBO著名的脫口秀節目“Da Ali G Show”的主持人及創始人,而影片中的主角“波拉特”,就是他在這檔節目中創造的一個虛構的人物--不同的是,“波拉特”有身份有背景還有國籍,至於長相嘛,看看科恩就知道了……鑒於“Da Ali G Show”在英國的受歡迎程度,連帶著波拉特這個名字也在英國家喻戶曉,薩莎拜倫科恩運用自己異常古怪的幽默感,賦予波拉特各種蹩腳的性格,其實是對反猶太主義、男權主義和種族主義最尖銳的諷刺和反思。

科恩那獨一無二的創造性令“Da Ali G Show”節目是如此地與眾不同,並幫助他兩次捧得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BAFTA)的獎盃。如今,不僅僅是英國,“Da Ali G Show”開始遍佈世界各地,而波拉特也隨之走出英國,被更多的人所崇拜、所喜愛,就連伊莉莎白女王,也是他最忠實的粉絲。

今年的暑期檔力作《塔拉迪加之夜:瑞奇鮑比的民謠》(Talladega Nights: The Ballad of Ricky Bobby)受到評論界的稱讚的同時,也讓主演之一薩莎拜倫科恩在大銀幕上的表演能力受到了初步的肯定,再加上《波拉特》如此奇特的拍攝形式和故事風格,已經有人預計其很可能會成為今年的“年度最佳喜劇”。當然,影片還未上映就有如此好評,與這裏的夢幻組合是分不開的:薩莎拜倫科恩不但是主演,還是編劇兼製片人,他在脫口秀中的喜劇功底已經人盡皆知;與科恩聯手的另一位製片人的名號在喜劇界也是響噹噹,傑羅奇(Jay Roach),《王牌大賤諜》和《拜見岳父大人1&2》的導演。

雖然影片還沒製作的時候,薩莎拜倫科恩和傑羅奇就商量著一定要製作一部推陳出新的另類喜劇,然而他們誰也沒料到影片最終會以這種形式封鏡,以傑羅奇的話來說,簡直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樂不死你,也要嚇死你。

影片在表現形式上雖然看起來很像新聞紀實,卻絕非紀錄片。而且,這裏沒有可以遵循的完整劇本,薩莎拜倫科恩只是搭出一個故事的框架,然後隨機拍攝……簡單的解釋就是:將一個虛構的人物放在一個真實的環境中,周圍的人也都是真實的,沒有場景沒有道具,除了主角之外,其他人甚至可能不知道自己的反應已經被收在了鏡頭裏,有點像電視節目中的***環節。

就像波拉特在片頭說的那樣:“首先,我是一名專業的電視新聞主持人,其次才是哈薩克最成功的人,當然,我以前也落魄過。1年以前,哈薩克的資訊局將我送到美國去做調查,因為我們想和你們一樣……這沒有什麼不好,畢竟美國有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比如說麗莎明尼利(Liza Minnelli)和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而且還是一個民主與性共存的地方--這兩個我都喜歡。”總之,從拍攝影片的那一刻起,薩莎拜倫科恩就是波拉特,一個從哈薩克來美國考查的主持人,他會做只有波拉特才會做的事,說只有波拉特才會說的話。現實和娛樂並存且相互交織,雖然聽起來有點亂七八糟,卻是第一次有人以這種方式拍攝影片。

【這就是美國】

波拉特出生在哈薩克的一個小村莊裏,即使是成名之後,他依然居住在這裏,不捨得離開……波拉克臨去美國之前,村子裏舉行了一個盛大的送別儀式,然後,在他那肥胖的製片人阿紮馬特的陪伴下,開始了美國之旅。也許阿紮馬特並不是最合適的人選,可是他卻是哈薩克傳媒界的惟一製片人。剛出發的時候,就處處透露出波拉克和阿紮馬特的鮮明對比:身材的差異暫且忽略不計,波拉特穿著時髦且坐的頭等艙,而阿紮馬特卻一身邋遢地待在貨艙裏,與行李、動物和猶太人為伍。

然而,這並不意味會省下多少錢,畢竟波拉特這次美國之旅的計畫,可是哈薩克有史以來最大的投資,相當於5000美元呢……就這還是哈薩克資訊局砸鍋賣鐵湊出來的。與傑羅奇很像,導演拉裏查理斯(Larry Charles)也是“Da Ali G Show”的鐵杆粉絲,在他看來,科恩的節目裏,除了智慧和張力,還有不多見的勇氣。不過,在兩人開會研究影片的時候,查理斯時常會產生某種感覺,好像自己面對的是兩個人--科恩和波拉特,這多多少少會讓他感到不安:“拍攝影片的時候沒有做任何刻意的安排,就和紀錄片一樣,所有的故事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雖然未做安排,拍出來的效果卻奇好。”另外,這部影片的製作流程也是非常規的,由薩莎拜倫科恩牽頭的八人小組,用貨車拉著設備就開始了拍攝工作,足跡隨著波拉特遍佈華盛頓特區、維吉尼亞、密西西比州、德州、路易斯安那、加州、奧克拉荷馬州、阿拉巴馬以及羅馬尼亞。

波拉特的第一站是紐約,在那裏,他將第一次乘地鐵、第一次坐電梯、第一次進入男女平等的社區。然而,一場突發事件打亂了他的計畫,他不得不離開紐約去加州……薩莎拜倫科恩與其他工作人員本意也是要在紐約多待一段時日的,可是他們那非常規的拍攝方法引起了紐約員警的注意,被當成以拍電影做幌子的恐怖分子,並多次被請去警局“做客”,最終,員警“勸說”他們離開了紐約。

在地點的選擇上,也是非常自由的,能夠吸引薩莎拜倫科恩的,一般都是官方所強制執行的各種不同法律。到了華盛頓,波拉特參加了一場同性戀遊行-- 只穿泳褲。不過讓科恩印象最為深刻的事件,卻是發生在美國南部:在一場大型的牛仔表演過程中,波拉特用美國國歌的曲調高唱哈薩克國歌,結果激怒了現場所有的觀眾……拍攝出來的效果異常醒目,可是科恩和他的攝製小組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表演結束之後,一群憤怒的牛仔騎著馬將運送器材的卡車團團圍住,幾個小時都不肯散去,差點引發流血事件。同樣在南部,波拉特這一次要努力地展示美國的購物藝術,最令他奇怪的是,為什麼有人會花那麼多錢去買舊東西--古董。在一家小古董店裏,波拉特笨手笨腳,打壞了價值數百美元的商品。

影片雖然記錄的大多是波拉特在美國的見聞,但故事卻結束在它開始的地方--波拉特在哈薩克的家鄉。這一部分,薩莎拜倫科恩選擇在羅馬尼亞的布加勒斯特近郊的一個吉普賽小村莊完成,雖然這裏的工作方式和條件都不能與大城市同日而語,但好在過程還算令人愉快。工作結束後,為了感謝村民的親切和配合,薩莎拜倫科恩和攝製組特別為地方的學校捐贈了電腦、書包、食品以及書等生活必需品。